浏览次数: 作者:
【摘要】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发布学校三年就业率,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4.14%、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19%、 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06%,位居重庆市本科院校前列。
会计信息化综合改革实验班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金融学中美教改班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嵌入式创新实验室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6月20日10时38分讯(张华)“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795万以上,再创历史新高……”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发布学校三年就业率,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4.14%、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19%、 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06%,位居重庆市本科院校前列。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高校人才培养。到底怎样的毕业生才适合市场?高校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创新?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重庆理工大学,了解学校是如何将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4%以上,并多次获得了“重庆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等荣誉称号。
“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理工大学这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深入的校企合作增强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据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粟道平介绍,近年来,学校呈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改革模式,一是确定了“学科对接产业”的行动计划,二是各院系进行“教改班”尝试,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一修订,行业需求却瞬息万变,怎么办?
以“教改班”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
近期,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就业率较高的10个大学本科专业中,计算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最高。其中,2013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其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薪已达到8665元。
胡兴、张苑苑是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目前,二人已经签约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年薪为24万,值得一提的是,二人都是来自学院的创新实验室。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打造有卓越?机器人创新团队、卓越?梦工厂创新团队群、计算机博弈创新基地、软件工程鹰眼创新基地、逆向CDIO创新基地、UDUD创新团队、 “芯动力联盟CPU”创新团队等等,以此培养创新人才。
“计算机学院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在95%以上,部分毕业生直接签约微软、IBM、惠普、腾讯、华为、百度、奇虎360等等。”粟道平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四年大规模修订一次,但行业需求却是瞬息万变,怎么办?学校以教改班、创新实验室的模式来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比如会计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十几年前,把会计和信息化结合,管理学院校地、校企相结合,与渝中区电商产业园,西部物流园都建立了合作。”粟道平以“智能汽车教改班”为例,以往汽车方面课程更多的涉及车辆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但智能制造却涉及到计算机、软件、电子、测控等多方面,这个班给学校的启示就是行业新动向,这个班将带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学校教材与行业需求有3-5年差距,怎么弥补?
企业进校开设课程,为学校提供课程模式
2017年上半年,重庆理工大学新签订3个校企合作改革班,分别是“长安智能汽车班”、东风小康“3+1”人才培养、宗申 “3+1”人才培养,这三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个共同点:企业制定课程。
“学校教材和企业需求有三到五年的差距,但是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课程带到学校,这些往往是最前沿的课程。” 据粟道平介绍,校企合作改革班的多数课程由企业根据需要进行开发,正是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这个班对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有导向性作用。
除了企业开发课程,就业也是校企合作改革班的一大亮点。据了解,进入这类班级的学生全部是定向就业。“这类班级学生企业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定向培养,而且是作为企业技术、管理的后备人才储备,在职业发展规划、通道和薪酬待遇上都优先考虑。”粟道平说。
新闻链接》》
重庆理工大学启动“学科对接产业” 将开启人才培养新探索
日前,重庆理工大学“学科对接产业”推进会在花溪校区明德楼129会议室召开。会议围绕“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建设新工科,服务新经济”进行讨论。该校校长石晓辉就近年来学校学科对接产业的进展进行了大会报告,并对学校的“对接新产业、建设新工科”行动计划与“学科对接产业”行动计划进行介绍。
会上,重庆理工大学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等4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宗申产业集团、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也与重庆理工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书,助推产业、学科对接培养。
据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科对接产业”的推进,对重庆理工大学学科与产业对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学科专业新结构的构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